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是常熟市第四周期临床重点专科,是常熟市最早开设的神经内科专业科室,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是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基地,承担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通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和见习等教学任务。全科现有固定床位54张,分为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和卒中病房2个病区,分设脑血管疾病、眩晕疾病、认知障碍疾病三个专业学组。科室常年开设神经内科专科、专家门诊以及头痛、眩晕、神经心理等专病特色门诊。
科室人才梯队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2人,副高6人,主治4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人。
科室科研工作硕果累累,与苏州市区多家医院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多中心研究任务,如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合作的“苏州市急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现状及医院-社区 干预研究(SUMMITS)”;与苏州市立医院合作的“SSRIs早期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和卒中后抑郁影响的多中心研究”等。申请课题多项,如《高清磁共振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和《昼夜血压波动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提示研究》均获得常熟市科技局科技计划资助性项目;《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获得苏州市“科教兴卫”青年项目;《盐酸舍曲林对10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和《偏头痛与MRI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均获得常熟市科技局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2015年7月,由我科朱银伟医师参与的研究《ELISpot diagnostic kit for neuromyelitis optica and its application》获得美国专利,专利号9091687 B2。近年来科内发表论文13篇。
脑血管病专业组简介
脑血管病专业组是神经内科重点学组,是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授牌的卒中中心,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卒中分中心”成员单位。
脑血管病专业组在院领导和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专业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脑血管病专业组于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脑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工作,2013年起开展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同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常规开展全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治疗。目前专业组年诊治急性脑卒中患者达2000余例,完成静脉溶栓病例60余例,脑血管造影术300余例,支架植入术60余例。专业组高度重视脑血管疾病的整体化防治,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设卒中病房,2017年开设脑血管病专病门诊,开展规范化的卒中筛查、高危人群干预及随诊工作。2015年及2016年由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授牌为卒中中心,目前为苏州市“531”行动计划“卒中分中心”成员单位,在2017年成为“苏州市急性脑卒中地图”首批覆盖的医院。
为打破原有卒中救治分科诊疗的壁垒,建立科学、有效的卒中多学科合作组织构架,为患者提供最优个体化卒中救治方案,提高卒中急性期全流程整体救治水平,脑血管病专业组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完善团队建设,成立了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的卒中救治团队,与120急救中心密切合作,实现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无缝连接,建立完善的卒中绿色通道,并持续改进与优化,全力保障DNT时间达标,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比例,使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救护。2017年获得苏州市的“最佳绿通奖”。
脑血管病专业组高度重视学习交流及技术培训,多次举办脑血管疾病的学术活动及会议,对多家基层医院进行卒中救治知识的培训,并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同时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密切合作,邀请相关专家协助以不断提高专业组在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的技术及水平,使更多的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脑血管病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
眩晕专业组简介
眩晕/头晕是常见病、多发病。眩晕是一种运动错觉,主要表现为自身或视物旋转、摇晃,发作时常常站立不稳,不敢睁眼,可伴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曾经历过眩晕发作。而头晕常常是指头重脚轻、头部晕乎乎的感觉,它不是一种错觉,不会出现自身或视物旋转感。据统计,以眩晕/头晕为主诉的患者占神经内科门诊的20%,在75岁以上患者就诊最多的25个主诉中,眩晕/头晕占首位。眩晕/头晕发作时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时甚至出现摔倒、骨折等意外。因此,正确诊断并治疗眩晕,意义重大!
引起眩晕/头晕发作的疾病多种多样,病种涉及多个学科,这也造成了一定的误区。最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习惯将眩晕/头晕归因于“颈椎病”和“脑供血不足”。而实际情况是“颈椎病”极少表现为眩晕;至于“脑供血不足”,已有许多专家建议应取消该诊断。统计发现,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精神源性头晕、偏头痛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后循环梗死等;相对少见的眩晕疾病有突发性耳聋、耳硬化症、上半规管裂等;有时一些系统性疾病如贫血、高血压、眼屈光不正等也可引起头晕不适。以上这些疾病,如能给予正确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明显减轻、甚至消除眩晕/头晕症状的。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患者的25%,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我院神经内科在常熟地区率先开设眩晕专病门诊,依托64排螺旋CT、核磁共振、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前庭功能检测、神经电生理等多种检测手段,在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眩晕和抗抑郁焦虑等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自2004年即开始引进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赞同和推崇的新型治疗方法——手法复位,至今已为数千名患者解除了病痛。由此完成的论文《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诊治方法的探讨》获常熟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叁等奖。
手法复位(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等)--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简单有效,无痛苦和不良反应,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且疗效较高(有效率89%),复发率低(1年内复发率为10%),能较明显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大大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且治疗结束后即可回家照常进行日常工作,是目前较推崇的首选治疗方法。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眩晕/头晕诊治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在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眩晕/头晕患者的明天会更好!
眩晕门诊时间:每周五下午
认知障碍专业组简介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到痴呆。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10%~20%,超过一半的MCI患者在5年内会进展为痴呆。老年期痴呆是以认知障碍表现为核心,或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痴呆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我国有老年性痴呆患者500万人,约占全世界总病例数的1/4,且每年约30万人加入这个行列。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性痴呆目前已位居老年病死亡原因的第4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阻止或逆转疾病的进展对症治疗。对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并及时进行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干预可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行为问题的发展,使患者在更长的时期内维持基本的认知功能,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在疾病后期才进行干预,虽可能延缓认知能力衰退的进程,但是已经发生的损害则不可逆转。
我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组,由有认知障碍诊治经验、经正规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训练的医师组成,主要对有认知障碍主诉及有明显认知障碍症状的患者进行筛查和诊治。拥有较全的神经心理量表体系,个体化选择不同的量表进行评估,如筛选量表(MMSE、MoCA等)、综合评估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CDR、GDS、Alzheimer病评估量表等)、特定的认知功能检查(记忆、执行功能等)、精神行为量表(神经精神问卷、Hamilton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结合神经影像学(3.0T 高场强MRI)、血液学检查、脑电、神经电生理的辅助检查,明确认知障碍病因。
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干预认知障碍:积极识别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可控制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早期诊断MCI,积极干预,早期治疗;有效治疗部分病因明确且可控制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脑血管病、脑外伤、炎症、脑积水及系统疾病等;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积极开展改善认知功能的对症治疗;重视精神、行为异常的干预。积极开展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注意合并症和伴随疾病的治疗;加强康复训练;关注照料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给本地区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的防治贡献力量。
认知障碍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护理专业组简介
神经内科护理团队由3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4名护士组成。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凝聚力、创新性强,多次被评为“优秀护理团队”,是“优质护理先进病区”。随着科室的发展,护理团队一直紧跟医疗发展的步伐,技术力量不断提高、内涵不断深化,集临床、教学为一体,不断拓展护理领域,开展延伸护理。
作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我们开展的特色护理项目:1.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进行全面评估、健康宣教,针对吞咽障碍、卒中后肺炎、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认知障碍等方面均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2.延伸护理:出院后随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改良Rankin量表评估。